為回應巿民對景賢里開放日的踴躍反應,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今日(四月十九日)宣布將於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二日及五月七日至八日的周末,再於景賢里舉行五日的開放日,讓更多市民參觀大宅。
公眾可由四月二十三日(星期六)起的開放時間內,前往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索取入場券。
開放日每日分為四節,分別為上午九時三十分至十一時、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十二時三十分、下午二時至三時三十分及下午三時三十分至五時。開放日共有一萬四千張入場券,以先到先得的方式派發,每人限索取其中一節最多四張入場券。
景賢里並沒有泊車設施,公眾人士請選擇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參觀。發言人建議公眾於參觀景賢里前到文物保育網頁(www.heritage.gov.hk)欣賞紀錄片《復見景賢里》以了解景賢里的保育及復修工作。
有關開放日的查詢,請於辦公時間致電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(電話:2848 6213或2848 6214)。
香港文物探知館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六(星期四除外)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,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。公眾可瀏覽古物古蹟辦事處網頁(www.amo.gov.hk)了解香港文物探知館的資料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歷史背景
景賢里原名「禧廬」,於1937年由岑日初先生及岑李寶麟女士興建。岑日初為廣東新會著名的殷商,樂善好施。1978年,大宅售予邱子文先生及其子邱木城先生,易名為「景賢里」。大宅於 2007年 8月轉售予上任業主。
景賢里是一個受遊客歡迎的拍照景點。多部電影曾在此取景,包括國際知名的電影《江湖客》(1955年)及本地製作的電視劇《京華春夢》(1980年)。
由於當時山頂一向是外籍人士聚居的地區,因此景賢里坐落的位置象徵當時華商階層的崛起,也展示高尚住宅區開始在半山區成形的本港早期歷史。
建築價值
主樓平面遵循嶺南傳統三合院式佈局,即主屋加兩側翼,門口朝南,南面建照壁,形成內院。與傳統建築不同的是兩翼稍為張開,使內院的空間得以擴闊。
主樓及兩翼的屋頂為傳統的歇山式琉璃瓦屋頂,飾有中國建築特有的屋面裝飾物,包括閣樓屋脊中央的一顆寶珠裝飾,以及「博古」風格的脊獸;沿屋頂邊緣的屋檐則有斗拱、額枋、雀替等以混凝土製造的中國建築裝飾。
主樓及副樓外牆以上乘的清水紅磚築砌。室內的地面鋪有雲石地磚、木地板,以及由嵌花馬賽克砌成的圖案。樓房各面的窗戶皆為中國圖案的鐵製格條和花崗石窗套。主樓各層正廳的大空間採用井格式樑系,地下的西側圓廳則為同心圓放射狀樑系,仿似宮殿式的藻井天花。
除傳統中式建築裝飾外,建築物亦採用了先進的建築技術,例如隱藏式的綜合地面排水系統設計,避免雨水沖擊建築物表面和擋土牆。此外,建築物採用鋼筋混凝土代替傳統的木結構屋頂構件。
這幢歷史大宅既具有豐富而細緻的中式建築特色,又在結構、用料和設計上糅合了西方建築風格,可視為具中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優秀建築物,反映了本港戰前中西建築藝術的巧妙設計和非凡做工。
建築物現況及修復工程
景賢里原為私人物業。當局在2007年9月初發現該址進行一些工程,以移除屋頂瓦片、石製器具及窗框。為免該建築物再受破壞,發展局採取緊急行動於2007年9月15日宣布景賢里為暫定古蹟及後2008年7月11日宣布為古蹟。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2008年通過一項非原址換地方案,以保存及活化該歷史建築物。根據換地協議,政府把毗鄰景賢里一幅面積相若的人造斜坡批予景賢里業主,供私人發展用途;而業主則把大宅和整個地段交予政府。業主除須按既定政策為換地支付十足市值地價,亦須斥資修復景賢里至古物古蹟辦事處滿意的程度。景賢里的復修工程於2008年9月展開,並於2010年12月大致竣工。政府隨後接管景賢里。